2018年,在国家各项稳外贸政策举措的有力支持下,经过全国船舶工业行业的大力拼搏,我国船舶出口取得较好的成绩,2018年出口总额250.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 一、2018年全国船舶进出口贸易总体情况与特点 1.船舶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2018年1~12月,全国船舶出口250.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出口结构优化使平均出口价格同比增长12.4%。出口船型方面,长期以来居我国船舶出口额前三名的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的格局依然保持,比重分别为23%、22%和14.5%。 2.亚洲占比近六成并保持增长 亚洲整体经济形势的稳步发展,使得我国船舶出口占比持续增长,以59.2%的份额保持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地位,同比增长24.1%。欧洲市场占比14.3%,同比下降18.9%。拉丁美洲占比12.7%,同比增长109.6%。而由于当地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社会稳定状况欠佳以及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原因,我国出口船舶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占比出现了下滑的态势。对美国出口船舶由前几年的占比4%~5%下降到目前的0.6%左右。 具体到出口国家或地区,2018年1~12月,出口到我国香港的船舶总额为84.5亿美元,占比33.8%;出口到新加坡的船舶总额为30.3亿美元,占比12%;出口到巴西的船舶总额为22.6亿美元,占比9%。 3.船舶进口总额较小,增幅较大 2018年,我国船舶进口总额仍然较小,但增幅较大,进口船舶总额为19.9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12月进口船舶总额为2.03亿美元,同比下降36.5%。 二、我国船舶进出口贸易面临有利形势 1.外贸稳定增长为船舶进出口提供良好条件 2018年,我国外贸实现了稳定增长,并带动了进出口规模达到新的历史高点,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为船企发展注入了活力。 据商务部数据中心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势良好。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额为8.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6个百分点,贸易合作潜力正在持续释放,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 2.我国企业大量投资港口、码头,促进航运业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国企业,在欧洲地中海区域大量投资港口、码头,并布局亚洲、大洋洲、南美洲板块,解决农产品、能源运输和咽喉要道的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港口大国,全球前10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占7席,上海港多年保持第一;全球前50大集装箱港口中,近2/3有中国投资。中国每年从海外巨量进口食物原材料、铁矿石、石油、煤炭等商品,势必促进航运业的发展,从而助推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三、 2019年船舶进出口发展趋势及建议 1.继续保持较小幅增长 预计2019年,我国船舶出口将继续保持较小幅增长的态势,增幅可能与2018年持平。出口的船型仍将以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船为主,集装箱船出口占比仍将上升。出口市场主要为亚洲的格局会保持不变。船舶技术含量、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将促使进出口船价有相应的增长。 2.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在全球经济增长基础不稳、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航运市场、能源市场对运力的增量需求持续走低。 2019年,我国外贸发展最大的隐忧在于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有所放缓,跨国贸易和投资可能受到拖累。船舶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同样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要高度警惕贸易保护对我国船舶产品及配套设备进出口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密切关注国际船舶市场的相关变化,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船舶工业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巩固和提升我国船舶出口的传统优势,积极培育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新优势,努力促进我国船舶进出口贸易继续回稳向好发展。 3.银企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 在船市“寒冬期”,政府及行业组织要大力实施“融合”之策,进一步加大银企合作力度,为船舶及配套企业搭建信息对称、资源共享的多种金融服务平台,帮助船企多渠道融资,促进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船企要进一步加强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坚持智能化发展方向。创新、设计、建造更高技术等级的清洁能源船舶和智能化船舶已经是当前船舶发展的方向,也是国际船舶市场的未来需求,更是我国船舶行业发展强大、国际竞争力增强和出口市场不断扩大的保障。(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船舶分会)